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國重要產經趨勢與因應思維線上研討會
《加入情報網免費會員並登入報名,優惠期限前可享優惠價;若您尚非會員歡迎立即免費註冊!》
美中對抗從2018年貿易戰開始一路延伸至科技戰,至今已達6年,既使歷經美國總統由川普換為拜登,亦未改變美中對抗的基本立場,僅在作法上略有調整。在此情況下,已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深遠的影響。於此同時,2024年是全球關鍵選舉年,近半數世界人口將選出新領導人,尤以11月美國總統大選最受矚目。這些選舉結果勢必影響全球地緣政治與區域經濟格局變化,進而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並加速「中國+1」或「去中國化」等產業多元戰略的實施。
目前,企業考量美國對中國不斷收緊的科技管制,已逐漸將部分供應鏈從中國遷移到其他低生產成本國家,或就近市場布局,使得東南亞、印度或墨西哥等地引發一波投資熱潮。除了臺廠積極布局之外,中國企業亦不會坐以待斃,透過積極調整策略,以拓展海外市場或擴大對外投資,維持其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地位。
然而,長期形成的全球供應鏈依存關係難以快速轉變。儘管跨國企業加快轉移,然而考量不同地區製造成本、當地供應鏈成熟度不同,導致物流成本上升和運輸時間延長等問題,使得短期內對中國供應鏈之依賴是否減輕仍待觀察,但此也讓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更趨複雜多元。
回到中國,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陷入多重困境,房地產危機、消費者與外資對未來信心不足、貨物和服務淨出口減弱等,使得雖然今年GDP目標「5%左右」與去年目標相同,但實現難度恐更高。在此情況下,中國除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措施以刺激消費成長外,近期更提出「新質生產力」等新名詞,希望發揮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然而,在中國經濟供需失衡問題仍未有效解決,投入「新質生產力」能發揮多大作用,尚需持續觀察。
在美國聯合各國對中國科技圍堵情勢下,中國另一發展的優勢,就是其廣大的內需市場。2022年中國國有部門的公共採購支出超過48兆元人民幣,如透過要求央企/國企展開國產替代,可創造本土市場來支持中國企業,讓其持續取得營收與獲利來改進產品,以進一步縮小與國外競爭對手技術差距。另外,中國政府亦持續支持如華為等具有一定技術實力企業,提升其產品自主性,減少受制於人情況,是否在中國形成另一套市場規格,也值得我國廠商持續關注。
在此關鍵時刻,臺廠亟審慎對應,密切關切全球供應鏈動態變化,靈活調整策略以適應新的競爭環境,方能在這場全球供應鏈重塑的大變局中,因應挑戰。
- 主辦單位:工研院 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
- 時 間:2024年9月12日(星期四) 13:30~16:00
- 地 點:線上研討會觀看網址 (會前兩日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