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經變局下的供應鏈重塑與台灣策略布局研討會
《加入情報網免費會員並登入報名,即可享優惠價,請登入後報名;若您尚非會員歡迎立即免費註冊!》
2025年,全球政經局勢進入震盪的新階段。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以貿易手段對全球供應鏈施加壓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強化黨對內政與經濟的主導。美中兩位領導人的施政布局,反映出美中角力進入深層與多元的新階段。
未來三年,美中競爭將擴及多邊合作、技術管制與供應鏈重構。雖雙方避免直接衝突,但彼此皆為潛在衝突預作準備。此一局勢下,台灣身處關鍵戰略位置,不僅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也是地緣政治焦點。唯有深入理掌握局勢變化,才能為企業因應外部衝擊與風險做好準備。
在中國方面,其正處於結構轉型與外部壓力交織的階段。面對「去中國化」與技術圍堵,中國大力推動「雙循環」戰略,加強與中亞、中東及東協的經貿合作,並試圖建立安全、高效的新供應鏈體系。儘管官方積極鼓勵內需與產業升級,但消費動能疲弱、社會保障不全、地方債壓力沉重,政策成效仍具挑戰。
此外,中國將於2026年啟動「十五五規劃」,重點聚焦半導體、氫能、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與「新質生產力」,將影響區域供應鏈布局與產業結構,台灣企業需審慎評估制度風險與發展空間,尋求與區域市場的互補合作。
在供應鏈安全方面,自2023年起,中國陸續加強對鍺、鎵、石墨、稀土等關鍵礦物的出口管制,並於2025年進一步限制國防、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敏感材料出口,顯示中國已將關鍵礦物視為地緣博弈的戰略工具。
與此同時,美歐日等國積極推動供應多元化與關鍵資源回收,建立「去中化」材料聯盟,重塑全球產業鏈。台灣企業面對關鍵材料中斷風險、成本上升與政策不確定性,應及早調整策略,強化供應鏈靈活性與韌性。
整體而言,企業經營環境進入不確定的「新常態」:地緣政治升溫、美中關係未解、極端氣候頻發,供應鏈合規與永續都帶來前所未有挑戰。以效率為核心的供應鏈面臨從「成本導向」轉向「風險導向」。未來企業在決策中須納入地緣風險、合規要求與回復能力,建立分散化、合規化、透明化且具韌性的供應鏈架構,主動布局未來長期競爭力。
- 主辦單位:工研院 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
- 時 間:2025年9月12日(星期五) 13:30~16:00
- 地 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米開朗基羅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